项目档案

项目类型:市政公园

建设用地面积:91.23公顷

总建筑面积:16250㎡

设计时间:2013年5月

完成时间:2014年10月

设计团队:王小保、简天佐、谭智慧、许海南、戴欣、范米娜、范忠义、杨永晖、罗翔

一、项目概况

  巴溪洲位于湘江主航道以西,地属长沙市岳麓区,由湘江冲击而成,四面环水,地势平坦,交通便捷。位于猴子石大桥南约8km,坪塘镇汽车站对面,北距长沙主城区10公里,南距湘潭主城区25公里。


  公园岸线长约7000m,南北长约3450m,东西平均宽约300m,最大宽约400m。总用地面积91.23公顷,绿化用地面积82.13公顷,道路广场用地7.56公顷,建筑占地面积1.54公顷,总建筑面积16250㎡。


二.设计理念

  设计借引“楚辞”浪漫主义文学对当地自然景观的描述,再现河流塑造岛屿自然形态的过程,融入现代可持续生态设计和维护技术,将巴溪洲打造成湘江之中的绿洲。总体设计旨在追求浪漫“楚辞”的自然景观意蕴,使之可以承载蒹葭苍苍、杨柳依依,“秋兰兮青青,绿叶兮紫茎”和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的审美意象。


三、五大创新性设计

1.以大地为线索

  这种设计方式让我们充分体会“洲”的自然属性对景观创造的价值和意义,在无边际的自然中寻找不可控制的自然美,起伏的坡地、连串的低洼地、自由的岸线、由江水带来岸边丰富的湿地景观等。如水塑沙洲节点景观。


2.以时间为线索

  时间的概念是指水涨水落和季节性植物随时间而产生规律的作用,并最终实现岸线起伏的地形改造。游路两厢实现了季节性色彩的不断变换,将公园的四季“穿在身上”,实现了“地理”与“时间”轮回,如九溪烟树等节点景观。


3.以感官体验为线索

  项目关注“风、声音、光”与活动的关系。“梦想之洲”呈现一种几乎是野性的、貌似未经人工雕琢的场地环境。灯光、声音、运动、颜色、气味、空间、深度和质地与每一个装置产生共鸣,由此创作独具个性的景观特色,如芦风苇影、荷塘月色等景观。


4.在基础性设施的基础上,穿插故事性花园主题

  项目将地方原有的历史发掘成景观设计元素,与传统的依靠营造某种功能、氛围的案例不同,巴溪洲景观设计强化“向外开放,让人们来了解”的评判标准。将“理性的直觉”、“复杂的简约”的环境与“反映浪漫的木龙、蝴蝶、风筝、童趣”等雕塑相结合,增强环境的趣味性和表现力,缩短了人与环境的距离。如水影广场、木龙花园、天鹅剧场等景观节点。


5.以生态设计为纲

  项目将体现文化内涵的个性设计贯穿整个项目的生态设计中。通过地形的营造,再现河流塑造岛屿与自然形态的过程,融入现代可持续生态设计和维护技术,建立一个马赛克式的生物栖息地,增强植物的多样性和抗灾性。在体现长洲大的环境设计的尺度上,林地、湿地显现斑斓的自然景观,如雾笼梯田、幽林深径、幽谷花园等。



四、设计心得

  从巴溪洲的规划开始,我们就在寻求一种依据项目特征的土地再生策略。一方面,我们必须用再生思维去复活土地的生命,在合理规划的指引下使土地功用可持续;从另一方面,必须形成有巴溪洲特色的景观与文化特质,从而对环境品质提升、区域城市发展产生助推力量。

  新的思维、新的设计手法营造了巴溪州项目的六大景观特色区,如“水塑沙洲”、“雾笼梯田”、“幽林深径”、“苇风芦影”、“幽谷花园”、“密林活动场”,并创造出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多种野生生境和净化水体,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、返璞归真的优美休闲游憩地,讲述了一个湘江之洲的新版本景观故事。


专家点评意见

设计构思新颖,方案充分体现生态,自然和怡人的现代简约风格,施工图设计深入细致,施工精细,建成效果很好。


人物简介


  王小保,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专业,高级工程师,研究生导师,湖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师,湖南十大创意设计人物。现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,湖南省照明学会理事长,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,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,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,湖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,长沙市园林景观学术带头人。

  主持和参与工程设计三百余项,代表作品:长沙湘江风光带南段景观设计项目(2011年度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、2011年度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三等奖);圭塘河生态景观工程(2012年长沙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金奖);东方大院环境景观设计项目(2015年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);巴溪洲水上乐园景观工程项目(2015年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)。

  其主编的学术著作有《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,《长沙园林史》,《健康园林学》,《湖南省屋顶绿化技术规程》,《湖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》等。